当前位置:笔趣阁>都市现代>天下豪商> 第351章 赶考去也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51章 赶考去也(1 / 2)

深秋时节,寒风萧萧,书生在路,长剑在怀。


阳谷范家的十三秀才范之文此时也踏上了赶考之路,他也不是第一次考解试了,不过和之前的两次应举不同,现在他已经不是阳谷义门范的少族长了。


因为阳谷义门范不存在了!


家分了,也要败了。


本来聚族而居的义门,现在分出了几百户,本来可以遮掩起来的丁口、土地,现在全都暴露出来。而且除了其中的三户,其余的范家人都从官户沦为了普通的民户。


不仅田赋一文少交不得,连丁税、免役钱,也休想少交,还有各种杂税和摊派,也必须要交了。


在这种情况下,几百户范家人中的绝大部分都会渐渐败落,由自耕之农沦为佃客之户。而且,范氏家族现在也没有能力再供着所有的年轻子弟读书上进了。


考进士这种事情,对于个人而言是努力加上天才的问题。而对于一个宗族而言,其实是个概率问题……只要这个宗族有足够多的财力去培养足够多的子弟,也就是基数够大了,再低的概率,也是有可以出成果的。


这就是科举义门的模式为什么能在两宋流行的原因真正皇封过的义门不多,但是类似的组织管理模式是很流行的这种模式不仅可以让宗族抱团,以达到占有更多社会资源的目的,同时也因为在族内实行平均主义,可以让更多的子弟得到良好的应试教育。


呃,当然是应试教育了!不管宋朝科举考试的题目看上去有多么“精英”,实际上都是用知识面相当狭窄的儒家伦理道德去选拔人才。


所以选拔出来的人,并不都是真正高素质的精英。当然不排除有真正的精英通过应举步入官场,因为接受精英教育的人也可以考中进士。


比如章惇的侄子章衡就是个射箭百百中的状元,那是因为他们章家从唐朝开始是世代官宦,子弟当然可以接受高成本的精英教育了。


而对所有子弟进行精英教育的成本,却不是寻常的义门家族可以负担的。大宋封建社会的精英教育怎么也得精通六艺吧?这种东西向来都是贵族和门阀玩的,义门老农民怎么玩?就算要玩,以义门的财力也只能供少数子弟接受六艺精英教育。这样义门就难免转化为等级相对森严的世家门阀了。


至于武好古准备推进的那种六艺书院加大学或军事学院的教育模式,根本就是精英教育的升级版,在宋朝差不多就是高等精英教育了!


六艺只是基础啊!学好了六艺还有大学高等教育或军校的军事精英教育,真是贵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


只有富豪和贵族才能自套腰包去承担这两种教育,而要依靠公办(商市办)的话,目前也只能让少数人接受这种程度的高等教育。


以大宋如今的生产力水平,如果要推行六艺书院加大学或军事学院的高等教育模式,那必然会造成极大的不公平,绝大部分进入大学或军事学院的机会都会落入贵族和富豪子弟之手。


而从大学和军事学院毕业的贵族、富豪子弟会因为他们的高素质,理论上又能牢牢掌控大宋社会的最顶层。


而广大的平民知识分子,因为无法打破这种教育的垄断,最多只能充当中低级的官吏。


所以武好古想要实行的“高等精英教育”相对于正在大宋实行的“平民应举教育”而言,是非常不公平的教育模式!至少在高等教育因为生产力的展而不再高等之前,将会阻塞寒门之路!


不过第三次参加解试的范之文,现在却深刻体会到了允文允武的精英教育也是可取之处的……贵是贵了一点,但是关键时刻有用啊!


因此范之文虽然并不会舞剑,但他还是背着祖宗留下的黑云长剑踏上了应举之路。


这是为了提醒自己,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范家因为没有武力所遭遇的灾难。


将来自己无论中不中进士,都要把范家祖宗的武艺再捡起来的!


……


天色灰蒙蒙的,下着阴冷的细雨。


阳谷县尉张克公刚刚从西门大宅里出来,他打着柄雨伞正往金拱楼而去现在阳谷县就是西门家独大了,所以他得去找西门家商量招募弓手的事情。不过西门家的西门鹤不愿意提供弓手,而且还告诉张克公西门家很快就要迁出阳谷县了。


西门家要离开阳谷县对张克公而言倒是个挺好的消息,不管他们去哪儿,只要别在自己眼皮底下混就行了。


所以张克公心情不错,准备去金拱楼吃一顿好的,结果刚走到金拱楼门口,就听见一个熟悉的声音在叫自己的子号。


“介仲,介仲兄。”


这是谁啊?


请收藏:https://m.biquzz.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